你的位置:江西旭勒实业有限公司 > 服务项目 >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曾被从业者质疑“慢人一拍”的香港,对加密货币现货ETF(交易所买卖基金)的迅速反应超出很多人的预料。
4月30日,亚洲市场首批比特币现货ETF和以太币现货ETF正式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普通投资者可以透过较低的交易门槛,直接使用证券账户购买比特币及以太币相关资产。行业人士称这一刻为“见证历史”。尽管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今年1月批准了11只比特币现货ETF,但在太平洋另一边,这类金融产品的上市仍然令人激动。
尤其是香港不仅抢先批出以太币现货ETF,还在现金申赎的基础上,同时允许实物申赎。这为加密资产持有者打通了另一条接入法定货币世界的合法通道。“对他们来说,手上的资产和传统金融的关系越拉越近,”OSL执行董事兼法规事务主管刁家骏说。“所以这种渠道,是两个圈子中间的重要桥梁。”今年3月,刁家骏接受《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采访时说道。
首批比特币、以太币现货ETF的发行商分别为嘉实国际、华夏基金(香港)、博时基金(国际)与HashKey Capital(共同发行)。在首次发行(IOP)阶段,实物认购广受投资者欢迎。ETF上市前一日,嘉实国际行政总裁兼首席投资官韩同利向本刊表示,实物认购约占六成。HashKey集团首席运营官、HashKey Exchange行政总裁翁晓奇则于次日表示,就博时HashKey的两只ETF来看,实物认购额度约为现金认购的两倍。
截至5月14日,首批虚拟资产现货ETF的资产管理规模(AUM)达约21亿元。相较数字上的“成功”,业界人士也关注其背后的意义:加密资产正式进入主流金融视野,曾屹立于两者之间的高墙不再坚挺。无论传统金融,还是去中心化的Web3,都在尝试接受并利用对方的价值网络,实现自己的愿景。
而香港,则成为了这一“融合”过程的“试验田”。参与此次虚拟资产ETF发行的持牌交易所、基金公司、券商等,其共识在于,这六只ETF的成功发行并非终点,仅仅是开始。未来,怎样的产品可能在这里落地,又将如何吸引各地资金?香港又能否凭借发展虚拟资产实现“弯道超车”。
准实物申赎 吸引全球资金
香港批出比特币及以太币现货ETF的过程不可不谓高效。从2023年12月,香港证监会(SFC)发布《有关证监会认可基金投资虚拟资产的通函》,表示准备好接受虚拟资产现货ETF等基金的认可申请,到今年4月24日正式在其网站的投资产品名单中公示六只基金,前后不到半年。
这与美国比特币现货ETF“疯狂吸金”的表现无不关系。当地时间1月11日,包括已转变为ETF的灰度(Grayscale)比特币信托基金、贝莱德(Blackrock)及富达(Fidelity)旗下产品在内的11只比特币现货ETF正式上市,上市首日便促成逾46亿美元的成交量,并持续吸引资金流入。与此同时,今年以来比特币价格接连上涨,自年初的4.4万美元上行至5月16日的6.6万美元,并曾于3月突破7万美元大关。“资金也在赛跑,”翁晓奇3月接受本刊采访时指出,“香港批出(比特币现货ETF)的时候,比特币是7万还是10万美元上下,区别非常大。”他认为,后者可能导致“东方的资本为西方抬轿子”。
除了加快速度,香港也努力寻求较美国同类产品做出差异化。当美国还在为以太坊(ETH)的证券属性犹疑不定时,香港抢先批准了以太币现货ETF。鉴于全球投资者与机构对以太坊现货ETF仍有需求,这类产品将有助于全球资本进入香港。不过, 与比特币相比,以太币现货ETF所吸引的资金规模较小。5月14日数据,香港三只比特币现货ETF资管规模约为17.85亿元,以太币现货ETF则约为3.03亿元。
目前,香港的虚拟资产现货ETF不允许内地投资者买卖,其主要投资者来自香港本地,但也见到海外投资者的身影。比如在华夏香港两只ETF的IOP阶段,有新加坡的家族办公室及中东投资者入场。“陆续看到有体量进来,”华夏香港数字资产管理、家族财富管理主管朱皓康5月初向本刊表示。
家族办公室也是这批ETF的目标客群之一。据毕马威中国与Aspen Digital2022年的调查,随着监管逐渐完善,市场产品不断增加,在对虚拟资产投资感兴趣的受访者中,58%的家族办公室及高净值人士已经做出相关投资,34%则正计划进行相关投资。资管公司意博金融投资及产品总监陈裕楷观察到,在比特币新一轮“牛市”中,家族办公室对这类资产的投资目的并非让财富“翻番”,而是确保从资产配置角度不错过未来机会。“他不是为自己买,是为了第二代、第三代。”
除了吸引全球资本,香港首批现货ETF也将目光瞄准“币圈”。实物申赎的方式允许“比特币进,ETF出”,这与美国同类产品完全不同。彭博行业研究ETF亚太首席分析师冼素君(Rebecca Sin)曾指出,这可能是一个重大的市场机会,预计香港比特币和以太币现货ETF的资管规模有望达到10亿美元。
在韩同利看来,“10亿美元”的预估过于保守。他认为,尽管外界对香港发展虚拟资产仍有存疑,但鉴于此批产品既面向现实世界的全球投资者,也开放链上世界的投资者(coin based investor),在吸引资金等方面具有更大的潜力,但也“需要时间”。翁晓奇则预计,香港虚拟资产现货ETF中期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美国ETF市场的20%,即达100亿美元左右。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实物申赎方式下,比特币、以太币将通过ETF直接进入法币世界,这意味着所有充提币操作须经过严格的KYC、反洗钱等审查。根据要求,实物申赎需要先将虚拟资产转入香港的持牌交易所或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认可的金融机构及其附属公司,且参与申赎的交易者须持有升级后的1号牌。也正因如此,参与实物申赎的授权参与券商(Participating Dealer,PD)远远少于现金申赎者。
胜利证券为其中一间参与实物申赎的券商。该公司执行董事陈沛泉表示,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审核币的来源是否干净,即KYT(Know your transaction,了解你的交易)。以比特币为例,系统将对其诞生以来的去向进行溯源,并按设定的权重和算法进行综合评分,高于一定分数则认定为“干净”。若该币曾参与不合规、违法交易,则会被系统扣分。以博时HashKey比特币现货ETF为例,持有比特币的投资者在胜利证券开户(包括虚拟资产帐户)后,所发出的比特币将分别经由胜利证券、HashKey Exchange作KYT等审查。
事实上,不止监管,不少从业者也摆出“抢跑”姿态。4月15日,三间发行商纷纷抢先发布有关ETF获批信息。从产品运作来看,三组现货ETF之间的差别不大。底层资产的交易及托管(Sub-custody)方面,华夏香港与嘉实国际选择了OSL,博时国际则选择HashKey Exchange,这也是目前为止香港仅有的两间持牌虚拟资产交易所。
而从产品费率来看,三间发行商的策略有所不同。其中,嘉实国际的管理费最低,为资产净值的0.3%,且豁免上市前6个月管理费。博时HashKey收取0.6%,并减免上市前4个月管理费。华夏香港则收取0.99%。博时国际董事总经理、销售及客户服务部主管王典表示,除了管理费,博时将其他费用如交易手续费、基金运作等费用压低(据港交所网站,博时产品经常性开支为0.85%,嘉实为1%,华夏为1.99%)。他认为,更低的综合成本有助于吸引投资者参与到这类资产的投资。
韩同利则直言,嘉实发行这两只基金,不是为了“赚管理费”。“我们是要建立一个连接传统金融与去中心金融的生态,”他强调,“我们做这件事,不是为了发ETF。”
中资基金入场 行业再迎新玩家
一只“简单”的ETF背后涉及多间参与机构,其中既不乏虚拟资产从业者,也少不了传统金融机构如基金公司、券商、托管等。“没有人会为了一只产品花这么多功夫,”刁家骏说,不论是银行、基金经理还是OSL,不吝人力物力去搭建系统、开拓流程,是因为“这代表在香港开拓未来的业务线。”他又补充道,“券商也不是只为了一只比特币(产品),和我们花六个月时间去做开发。”
ETF产品背后,可能隐含参与者更大的“野心”。
以实物认购为例,该过程要求授权参与商持有升级后的1号牌照,即获准进行虚拟资产的现货交易及相关基金配售与包销等。胜利证券早于2022年获1号及4号牌照升级,并于2023年获得9号牌照升级。“我们从2018年上市后,一直在寻找下一个Milestone(里程碑),”陈沛泉谈到,“当时Crypto(加密货币)在全球已经很热门,但我们判断,那时的环境还并不适合香港投资者。”直到2019年,证监会发布《监管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的立场书,并于2020年12月批出了第一间持牌虚拟资产交易平台,这让胜利证券感受到时机已到。
对券商而言,虚拟资产在合规的环境中给予了市场参与者更大的发挥空间。在与监管沟通时,陈沛泉认为对方对于一些新想法较为开放,并预计接下来可能有虚拟资产衍生品,如期权期货出现在交易所。随着牌照相继升级,可以从事的活动、发行的产品矩阵不断扩大,这间已有50馀年历史的传统券商,正积极求变。陈沛泉期望,虚拟资产相关业务将占整体业务的三分之一,相应减少的业务,则是受传统金融市场影响导致的交易量及IPO下滑等。该公司在2023年年报中写道,回顾年度市场表现差劲,气氛低迷,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亏损2508万元;但虚拟资产业务分部自第四季度起开始盈利。
同时,胜利证券旗下的联营公司胜利数码科技,也早就向证监会申请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的牌照。区别于券商的ToC属性,该交易平台(VDX)若获牌,将主攻ToB路线,吸引券商及银行机构客户。“我们希望有自己的一个生态系统(ecosystem),做事会更有效率。”谈到公司在这一领域的布局时,陈沛泉说。
除了券商,尤其值得注意的还有发行商梯队:华夏香港、嘉实国际、博时国际分别是华夏基金、嘉实基金、博时基金的香港子公司。三者也都是最早一批出海在港开展资管业务的中资公募基金公司。
在中国内地禁止虚拟货币交易的背景下,实行“一国两制”的香港,出现了一批中资机构踊跃参与到虚拟资产行业中,一定程度上令人惊讶。王典则认为,并非特意“选择”中资,而是区别于美国龙头基金公司所发行的现货ETF,要在亚洲时区发行产品,从资管规模、产品经验等方面来看,“中资在这个市场可能有一定的主场优势。”
]article_adlist-->
不过,在金融领域,香港向来被视为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桥头堡或“试验田”的角色。在这里被鼓励发展的虚拟资产行业,比如此次的比特币及以太币现货ETF产品,会否有机会在未来推行至内地市场,也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4月接受本刊采访时,韩同利曾表示,“从逻辑上来讲,应该是这样的路径。”他笑着补充,“我并非最合适评论这一问题的人。但逻辑上来讲,香港的试验田进展顺利的话,大家可能对未来看得更清楚——未来的金融确实就是区块链,对吧?”
同时,原于3月下旬递表证监会的惠理基金主动放弃了首批发行。该公司曾计划与持升级后9号牌的意博金融合作发行。陈裕楷5月向本刊表示,短期内,两间公司没有一起发行该类产品的后续计划,但意博金融正在准备“个别申请”。他提到,包括分销等流程在内,目前尚未准备好,但相信经过首批虚拟资产现货ETF后,行业及投资者对这类资产将有更深的认识。
作为一种有投资潜力的资产类别,虚拟资产正逐渐被各行各业尤其是金融机构所接纳。“在香港,关于合规的需求越来越多。”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乔喆沅观察到。约从三年前,她开始重点关注Web3领域。目前,她与团队正为几间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申请者提供法律服务,也参与了不少代币化项目。
今年4月,嘉实国际、华夏香港及博时国际都获得香港证监会批准,在现有资产管理业务的基础上,增加虚拟资管业务。目前,共有21间机构获准管理投资超过10%于虚拟资产的投资组合。
从有关ETF产品获批时间线来看,基金公司递交申请略显仓促,基本都于今年3月正式向证监会提交申请。嘉实国际则最早于今年1月向证监会提出产品方案。但多间基金公司都表示,包括ETF在内,早已在虚拟资产领域绘下发展蓝图。
朱皓康称,华夏香港关于虚拟资产现货ETF的构想真正始于数月前,并在短期内,“将团队、产品、中后台全部打通。”他于今年4月加入华夏香港,并领导数码资产部门。而数码资产部门的成员,则来自华夏香港原有的其他部门(如ETF团队)。“(数码资产)团队的成员,两年前做研究的时候已经在了。”他指的“研究”包括现实世界资产的代币化。
嘉实国际则更早入场。韩同利表示,在香港发展虚拟资产的早期阶段,嘉实国际就与证监会就虚拟资产现货ETF的发行流程、技术细节等进行沟通。“以前没有先例,”他说,“币如何从投资者手上转移给中间券商,券商如何将其放入托管帐户,链上钱包如何保证安全……还有反洗钱,如何去做KYT这些技术的细节,我们Harvest Global Digital Assets(HGDA)的同事与Meta Lab花了很长时间。”据韩同利,该HGDA部门创建于3年前,团队约有20人,主要研究区块链技术。Meta Lab为嘉实国际的战略合作伙伴。
韩同利将发行现货ETF比作烧制砖头,“我们烧砖头不是为了卖砖头,而是为了建房子。”同样的道理,从传统金融视角,100%投资于比特币或以太币现货的ETF始终只是“简单”的投资产品。但正因为其简单属性,也承载了更多投资者及市场“教育”意义。这类产品的落地,对持牌机构及监管而言,也更有动力和效率去谈论“下一步”。
ETF到代币化 以Web3为桥梁
多方观点认为,虚拟资产现货ETF后续的动力或将主要来自现金认购,因相较于几万亿市值的加密资产而言,传统金融的体量要庞大得多。这让信仰去中心化的Web3业者无论如何也无法忽视现实世界资产。同样,不断追求创新的金融大军,也希望确保自己能赶上下一趟浪潮,并借新进技术解决现有痛点。
尽管香港迅速批出了首批虚拟资产现货ETF,但在其挂牌仪式上,证监会投资产品部执行董事蔡凤仪也不忘提醒,“币圈一天,人间一年”。虚拟资产市场动荡,依然促使当局在监管时保持谨慎,要求参与者严格遵守资产保管、流动性、信息披露等要求,并做好投资者教育。王典回忆起路演时的情景,一些投资者仍对加密货币的波动性感到疑惑,“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波动)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他补充道,“实际上随着以长期持有为目的的机构投资者进场,投资者的多样性也增加了这类资产的稳定性。”
如果说现货ETF,仍有金融机构因底层资产是加密货币而犹豫,那么RWA(Real World Aseets,现实世界资产)的代币化则更容易被广泛接纳。
去年11月,香港证监会发布《有关中介人从事代币化证券相关活动的通函》及《有关代币化证监会认可投资产品的通函》。澄清并更新了该机构早前的声明,取消了对证券型代币的分销和推广所施加的“仅限专业投资者”的强制规定。但依旧通过“透视”的方法,根据相关传统证券的复杂性,来评估代币化证券是否属于复杂产品。
“比如STO(证券代币化)的底层就是非常传统的资产,本质上和做一个ABS(Asset-Backed Security,资产支持证券)类似,”乔喆沅分析,很多金融机构对代币化,持长远、开放的态度,毕竟代币的收益某程度上和底层资产挂钩,风险把控等环节也落在其舒适区。
在DigiFT创办人兼行政总裁张之皓看来,加密货币现货ETF和代币化“完全是两回事”。“ETF是将Web3的产品包装到传统金融的形式中;代币化则是用Web3的方式包装Web2产品。”他解释道,“但令人兴奋的趋势是,Web2和Web3正‘双向奔赴’。”DigiFT是一间获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颁发牌照的去中心化数码资产交易所,专注于现实世界资产的代币化。创办公司之前,张之皓曾在花旗、渣打等大型银行担任高层。
今年3月,全球规模最大的资管集团之一贝莱德宣布,于以太坊上推出首个资产代币化基金“贝莱德美元机构数码流动性基金”(BUIDL)。短短数周时间,该代币化基金的规模已经增至3.8亿美元。此外,瑞银、汇丰近期分别在香港推出代币化认股证(tokenized warrant)试点、黄金代币。
从发行方来看,代币化可以通过大范围使用区块链技术,减少中介成本,缩短结算时间,并降低交收与结算风险。OSL参与了前述瑞银投资级别认股证代币的发行,并作为试点模拟分销流程。在刁家骏看来,投资者接触STO这类项目的诱因也很简单:即优化投资体验(比如代币可以7*24小时进行交易),或者通过一个数字资产平台进行多种不同资产的配置。乔喆沅补充表示,这类产品也将吸引更多稳定币持有者,因他们可以“直接通过稳定币,购买代币化产品(如美债),从而获得来自现实世界的收益。”
]article_adlist-->
随着大型机构纷纷入场,波士顿谘询公司在2022年报告中预测的16万亿级代币化市场,并非遥不可及。自去年2月,香港特区政府成功发售8亿港元的代币化绿色债券以来,各中资金融机构的行动也十分迅速。中银国际、广发证券(香港)已分别在香港成功发行人民币全数码化结构性票据、代币化金融票据。嘉实国际则于去年12月发行了香港首支代币化基金。韩同利形容这一产品为“试水”,“先让它跑一段时间……当跨界生态完善后,币本位的链上投资者才会产生配置需求。”
]article_adlist-->
代币化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一方面,RWA代币希望瞄准稳定币持有者,但对后者而言,与现实世界资产几个百分点的收益率相比,部分链上DeFi项目也许更具吸引力。尽管乔喆沅的团队已经参与了部分代币化项目,但她也认为,STO在香港可能还处于“早期”阶段。“当这类产品对投资者有更大的经济效益激励,才会反过来推动Sell side(发行方)愿意去做这类产品。”
理想情况下,资产进行代币化后,每一个代币都可以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但事实上,若底层资产本身流动性较差,也很难通过上链的形式提升其交易量。而没有交易,也就没有价格。“比如将商业地产做代币,其中25%卖出去,若二级市场交投活跃,意味着我手中的75%也有了它的市场价值,并可以此做贷款等。”陈裕楷举例解释,“所以代币化概念的落地,还需要很多配合。”
从资产本身的特质来看,固收类产品或是金融机构探索代币化的一大入口。据朱皓康,华夏基金(香港)在去年11月已向监管沟通了代币化相关的产品构想。作为大型资产管理公司,华夏香港在现阶段希望选择较保守、合规且体量足够大的产品进行创新实践,比如高息低风险的国债类产品。“我们需要给链上世界提供一个稳定的、散户可以参与的资产类别。”朱皓康说。他本人也是RWA工作组的发起人兼秘书长。
与香港相比,新加坡的进展稍快。DigiFT从2023年12月持牌迄今,已在交易所上线数只国债代币、美元货币市场基金代币等。据其网站,国债代币到期收益率(YTM)或年化收益率(APY)大多为4.8%至5.4%。而目前美国10年期至1年期国债收益率落在4.6%至5.2%区间。获牌之前,该平台也曾在MAS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运行18个月。同时,也对投资者设置了一定门槛,目前仅面向企业、机构及合资格个人投资者。后者以年收入、净金融资产或净个人资产衡量,如年收入须最少达30万新元(约173万港元)。“监管也有要求,首先并不是所有资产都适合所有人,”张之皓说。交易量方面,他并未透露具体数字。谈到投资者对这类产品的兴趣时,他说,“前途是乐观的,道路有点曲折。”
投行出身的陈裕楷并不认为,代币化的前景爆发需要等到多年以后,相反,这两三年就是布局的好时机。“一个好的代币化监管框架与基础设施,可以让不同的项目回到香港,通过代币化去做融资、做企业间合并与收购,”并进而透过区块链,重新将香港打造成下一代(next generation)的融资中心。但在此之前,还需打通基本的出入金等通路。
乔喆沅则分析,与普通产品相比,除了KYC、AML等,代币化对于产品风险、内部风险控制有更多要求。比如公司内部各业务线人员的操作规范,也需要符合更新后的、针对证券型代币的政策。
今年3月,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宣布展开全新的批发层面央行数码货币(wCBDC)项目Ensemble,以支持香港代币化市场发展。其重点是今年将推出的wCBDC“沙盒”,“沙盒”将进一步研究及测试代币化用例,包括代币化现实世界资产的交收。当局认为,这有可能发展成新的金融市场基建。
不止wCBDC,稳定币也是代币化发展的基础设施之一。同月,金管局推出了稳定币发行人监管“沙盒”。据彭博引述消息人士报道,嘉实国际、意博金融及金融科技公司圆币科技(RD Technologies)等机构有意参与。圆币科技由金管局前总裁陈德霖创立,该公司今年3月曾公开披露,计划推出港元稳定币HKDR,应用于香港及香港以外不同商业场景。业内人士透露,市场已有研究在实体经济,如交易成本较高的跨境支付中使用港元稳定币作为交易媒介,并预计下半年将有更多实质进展。
交易所布局全球 香港决心依旧
若RWA代币最终获准向广大零售投资者开放,其中一大交易渠道便是通过持牌虚拟资产交易所。根据香港监管顺序,交易所作为虚拟资产领域最早一批“持牌机构”,在初期承担了这一行业最大的希望,也面对不少挑战。坊间一句话道出虚拟资产交易所的现状:“合规的不好用,好用的不合规”。对于交易所用户,“不好用”最大的两个归因可能是产品少、流动性不足。而这两大因素往往又互为掣肘。
CoinGecko 5月16日的数据显示,HashKey Exchange24小时交易量约为5600万美元,支持19种货币及27个交易对。而全球前三大加密货币交易所这一指标均为数十亿美元量级。
自2023年8月获准面向零售投资者开放以来,HashKey Exchange在本地的增长主要来自高净值专业投资者(P.I.,通常指拥有800万元以上投资组合的个人投资者)。翁晓奇指出,鉴于香港市场人数不多,但人均净值度较高,因此交易所接下来的重点吸客计划也将围绕金融从业者、赛马上下游、以及科技领域相关人群展开。
OSL一直以来的主要策略则是B2B2C,即通过与各机构如券商、银行、基金经理等建立合作,来触达更多客户。刁家骏坦言,零售市场的产品设计需要时间和经验。“香港市场变得很快,我们需要不断适应。”
近几年来(2019-2023),OSL连续亏损,即使2020年拿到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的牌照也未能转盈。去年11月,OSL母公司BC科技集团(现称OSL集团,0863.HK)宣布以每股3.8元向BGX Group配发1.876亿股份,筹资超7亿元。配股完成后,原BGX行政总裁潘志勇接任集团CEO。
不过,刁家骏表示,高层改组并未改变公司发展虚拟资产的决心,相反,此轮注资成为OSL拓展业务的新动力。“我们新的管理团队里,有更擅长做零售业务的高管,”他说。公开资料显示,潘志勇曾任职于多间互联网企业,包括曾于阿里巴巴、360、贝壳找房等集团担任高层。“作为一间Fintech(金融科技)公司,可以怎样打造更好的用户体验、推出更多创新的市场产品是我们的发展重点,”刁家骏展望道。
截止2024年5月,正式获得证监会牌照批准的虚拟资产交易所仅有HashKey Exchange与OSL Exchange。尽管两间公司的策略或风格略显差异,但殊途同归的是对全球业务的展望和布局。背后逻辑很简单,对交易所而言,交易量是衡量其繁荣程度的重要指标。由于虚拟资产并没有所谓的“全球牌照”,因此,因应不同地区的监管,可以推展的业务及产品也不同。
今年4月,HashKey上线了全球站HashKey Global,后者获得了百慕达颁发的数码资产投资者保护制度全面许可牌照,准许提供包括合约交易、杠杆交易等在内的虚拟资产交易服务。同样根据CoinGecko数据,该全球站自上线以来,日均交易量几乎都为过亿美元级别,这一指标远大于同期HashKey Exchange的表现。“HashKey本身的发展,以及今年的重点,都会沿着我们在亚洲市场的优势,继续扩大持牌范围,”翁晓奇说,“我们会重点去做全球扩张(Global Expansion)。”
同时,OSL也将目光扩展至香港邻近地区。“不止看香港这个市场的700万人口……我们的零售策略是全球性的。”刁家骏说。该公司在2024年蓝图中将全球扩展列为四大战略支柱之一。
除了在香港以外地区探索更多“从0到1”的机会,业界也期待如虚拟资产现货ETF这样的产品为各参与者带来“增量”。“就像建好了一条漂亮的马路,没有车,没有人走,始终都是浪费,”刁家骏说,“同样,当你有这么好的基建,却没有产品,投资者放多少钱进来都没用。”
针对这一点,张之皓也深感认同。他的雄心是将DigiFT打造成Web3界别的亚马逊(Amazon)。“同样是Market Place,亚马逊买消费品,我们卖(基于代币的)投资品。”而为了完成这一宏愿,他也强调,DigiFT由固收类资产起步,将根据市场情况及投资需求,推出更丰富的产品。今年4月,该公司宣布战略扩张香港。
王典观察到,随着虚拟资产现货ETF逐渐吸引资金流入,众多潜在的合作伙伴也开始“摩拳擦掌”。在后续分销阶段,王典透露部分香港大型银行也表现出了兴趣,并可能于今年第三、四季度上架这类产品,但目前仍在考察中间资产的安全性、运作的流畅性以及如何对客户作风险提示等。
“对银行来说江西旭勒实业有限公司,也需要做一个综合判断,即如何在商业利益和所涉风险之间取得平衡,”乔喆沅强调,包括代币化在内,虚拟资产的发展也需要监管不断细化、参与者逐渐增多及行业生态不断完善,才能促成其前景爆发。撰文/尹琛, 编辑/邓咏筠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